播放记录

上影节来电|《冬旅人》导演鲁丹:细碎的温情支撑每个人的旅途

时间:2024-06-19 22:09:00阅读:93794
《冬旅人》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,导演鲁丹有些忐忑。从2019年开始做这部电影算起,她和影片中三位“旅人”在这段路上一起走了五年。尽管有些慢,但从拍摄、剪辑成片,到入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“亚洲新人”竞
上影节来电|《冬旅人》导演鲁丹:细碎的温情支撑每个人的旅途

上影节来电|《冬旅人》导演鲁丹:细碎的温情支撑每个人的旅途

1/4

《冬旅人》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,导演鲁丹有些忐忑。从2019年开始做这部电影算起,她和影片中三位“旅人”在这段路上一起走了五年。尽管有些慢,但从拍摄、剪辑成片,到入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“亚洲新人”竞赛单元,这对新人导演而言仍然算得上顺利。

6月18日晚上,《冬旅人》在上海进行亚洲首映。放映结束,现场的掌声许久才停。导演鲁丹和主演来到台上,她认真地和观众说:“不管是认可还是批评,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。”

电影《冬旅人》发行海报

这是鲁丹的第一部长片,由深圳牛鼻子影业有限公司出品,万玛才旦监制,那地尔·法提合、热发提·卡利穆夫、王乙等主演,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“亚洲新人”竞赛单元获得“最佳影片”“最佳导演”“最佳男演员”“最佳女演员”四项提名。电影中,二十岁出头的汉族女孩小宇、三十岁的俄罗斯族摄影师伊万、五十多岁的旅店老板热发提,三个人在新疆塔城的小旅馆相遇,给予彼此一点慰藉和温情。

首映之前,鲁丹接受了南方网专访,从“为什么拍这样一个故事”聊起,谈电影中三个角色的设计,谈创作和家庭、成长的关系。

《冬旅人》导演鲁丹

起点:电影里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

鲁丹出生于1993年,在18岁考上中国传媒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新疆。拍电影之前,她更多时间在拍纪录片,“拍纪录片的时候是倾听者,但我渐渐发现我的情感需要出口,这是我创作的冲动。”

父亲的离开是鲁丹心中放不下的遗憾。她记忆中的父亲是沉默的,他们的交流并不多。但当她翻看他的照片,看到他意气风发的一面时仍然被触动。鲁丹有时候会想,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了解过父亲。于是鲁丹创作了《冬旅人》中“老板”这个角色,热发提沉默的样子像她的父亲。而寻找父亲的女孩小宇,则是鲁丹对曾经的自己的投射:执着、不管不顾地在追寻。

电影里,“父亲”自然成为绕不开的、贯穿全片的话题。热发提失去了小女儿,小宇一路寻找父亲,伊万的父亲在他离家后去世,他没来得及和父亲照一张全家福。鲁丹说:“电影是情感的容器,电影里每个人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。”

但鲁丹给了故事温暖的结局:伊万决定留在家乡,学着适应回乡的日子;小宇送给热发提一条小金鱼,像给了他“女儿”的陪伴;热发提去看望儿子和妻子,不再沉溺在痛苦里。

期望:诚恳地和观众讲故事

小旅馆像一个容器,承载了伊万、小宇、热发提的不安和孤独。他们从彼此身上获得一点温情,但最终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上。这一点点的温情和慰藉,是鲁丹想要传递给观众的: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旅人,相遇、分开后仍可以走好自己的路。

《冬旅人》里三个角色对应的是不同年龄层的状态,鲁丹希望不同观众都能从中得到共鸣:小宇身上是二十来岁的执着,伊万身上是三十岁的、回乡的不甘,热发提则是五十多岁时经历过起起伏伏的坦然。

在鲁丹看来,《冬旅人》的气质是“克制的”。人和人、人和环境之间带有一点距离,“不是靠得那么近,但可以给对方一点温暖。”

电影的气质也和新疆的风物有关。在室外宽阔的环境中,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也是克制的。《冬旅人》在新疆小镇塔城拍摄,这里有鲁丹熟悉的风土:野外宽阔的天地,小酒馆里人们唱着的小曲。鲁丹希望这些独特的风物,能构成电影气质的一部分,“电影的气质不只是故事,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,他们听的音乐,吃的糕点和面包。”

鲁丹决定诚恳地和观众讲述一个和父亲、个人成长有关的故事,也诚恳地面对观众、市场的检验。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,《冬旅人》一共有三场放映。鲁丹决定去影院,和观众坐在一起,看看他们的反馈。

而诚恳是《冬旅人》最打动人的地方——首映活动上,没有过表演经验的两名素人男演员那地尔·法提合、热发提·卡利穆夫都激动地说自己“梦想成真”,而刚刚在《繁花》中因“小江西”一角获得关注的王乙,也坦白交代自己在《冬旅人》补拍时的感受:“我当时特别怕自己演得有些过。”他们不掩藏自己的兴奋和紧张,像电影一样,将遗憾和温情诚恳地讲出来。

南方网、粤学习记者金哲华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
首页

电视剧

返回顶部

电影

会员中心